《皇帝内经》病机十九条,第六讲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。
这句话有俩个争议点, & 一是顺序,很多人认为病机十九条的行文顺序是,前五条为五脏相生逆行而来的,因为前四句是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。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。诸气膹郁,皆属于肺。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 那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说,第五条,肝肾肺脾,怎么也该轮到心了。就不应是原文的:"诸热瞀瘛,皆属于热"。而应该是对应着这一条“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”。这种逻辑下就出现了两种做法; 第一种,是把原文的顺序颠倒了,把:诸痛痒疮皆属于心:放到了第五条。本该第五条的“诸热瞀瘛皆属于火”放在了第八条。《某百科》就是这么作的。 第二种,大部分现代注家都是选择了不改变原文顺序,而是添加括号,诸热瞀瘛皆属于火(心),诸痛痒疮皆属于心(火)。因为这些人都认为《黄帝内经》流传千年,因战乱或手抄出现个别错误是非常正常的。
但其实这病机十九条的顺序,根本就不是五脏的顺序,而是六气的顺序。“病机十九条”出现在《黄帝内经.素问.至真要大论篇》此篇是五运六气七篇的第七篇。本篇阐述的是六气司天、在泉胜负的规律,以及六气运行所致疾病的病症诊断,以及治疗用药方向等。怎么可能忽然跳出来就去讲五脏五行了呢。
如果审查全文,通篇阅读,宏观理解的话,就不难发现“病机十九条”的行文顺序,恰恰是六气司天在泉的顺序,前六条为六气逆行。分别对应着,厥阴风木,太阳寒水,阳明燥金,太阴湿土,少阳相火,少阴君火。 而第五条,诸热瞀瘛皆属于火,昨天视频我们解释了,讲到就是少阳相火,心包络的病症。 而今天这个,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,讲的就是少阴君火之象了。所以原文顺序并没有问题,是后人先入为主,代入自我愉悦导致的。这一点,迟教授的内经手稿中也同样认为原文是没有问题,是不需要更改的。
& 第二个争议点,是在痒这个字上。 比如,明末清初名医,高士宗所著《素问直解》认为:痒通疡,因为六邪当中,火邪的特性就是燔灼炎上,耗气伤津,易生疮疡。所以这里既然是讨论火之病机,自然而然应该阐述的就是疮疡肿痛。 而还有很多人认为,痒就是疡,指的是热伤营血,火热生风而导致的发痒。而这也是我们在日常临床中,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思路。就当患者出现发痒问题的时候,多为血热风燥,热毒所致。而此时的治法就常用到一些清热祛风的药材来去止痒。而实际上痒和疡在这里是一个意思。《说文解字》有云:“痒,疡也”,所以在这里的疮疡就是疮痒,这个含义是广义的,它包括了痈、疽、疔、疖等等。
中医认为心主血脉,他指的是心气在推动和调控着阴血在脉管里循行,濡养周身,滋养四肢百骸、五脏六腑。当心气充沛阴血循行自然顺畅,此时便血脉充盈。 @ 而如若心火亢盛,心气太过,耗伤阴血,也影响了阴血的正常循行,从而瘀血阻滞,出现疼痛问题。此为血瘀则痛。 @ 再加之,本就心气太过耗伤阴血,阴血失去正常濡养全身的能力,而化燥化热,热极生风,或感受外邪就极易造成疮疡之症。此为血热生风,化腐成脓。 @ 另外心在液为汗,当人感受外邪之时,人体是以发汗的方式来透邪而出的,可如若心火亢进,损耗阴液,汗不得出,或汗出不彻,邪郁肌表,此时就会化生热毒,瘙痒难耐,甚至疼痛难忍,引发疮疡肿痛的问题。
所以这句”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“,讲的是人之心火亢进,热甚的变化中,所出现的阶段性症状反应。轻则痒,甚则痛,重则疮,他是一个传变的过程。 这便是《外科启玄》所说的 近火则痛,微远则痒, 这便是张景岳所注的,热甚则疮痛,热微则疮痒。
到这里,《黄帝内经》病机十九条当中,以六气逆行为行文的前六条,我们就讲完了。 明天视频我们开始讲第七条,它对应着在泉之气“诸厥固泄,皆属于下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KOKAPP平台网站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